玩家世界
-
邁向家用10GbE網路,洋垃圾Intel 10GbE網路卡X540T1玩家實戰!
前陣子特別訂購的QNAP 10GbE網卡也到貨了,站長心裡想:「還差兩項周邊,就可以實現家用10GbE網路了呀~~!!!」。這一切要回溯到三年前了。 站長三年前重新建置家裡的網路基礎環境,是以一台HP 1810-24G(J9803A)擔任主要的L2 Switch,這台支援802.2ad(Link aggregation),站長還特別準備了4個GbE Port分別給NAS以及PC使用,讓NAS可同時連接兩條Cat6網路線,站長用的電腦也特別加裝了Intel 雙Port網卡,並同樣連接兩條Cat6網路線。雖然在PC、NAS、Switch上都啟動了Link aggregation,但效果卻不理想,站長的電腦仍舊只能跑到1Gbps,無法更快。然後時間匆匆三年過去了。 這段期間內10G L2 Switch價格也開始下降,偏偏家裡的電器櫃尺寸無法擺下19吋機架長度的10G Switch,所以站長一直觀察專做SME網通設備的大廠,希望他們有將10G Switch縮小化的商品計畫,但等了三年仍沒消息。反而是最近才赫然發現CISCO竟然有推出體積較小的10G Switch(不是掛Linksys牌子),隸屬「3560-CX」系列,但整個系列只有最高階的「C3560CX-8XPD-S」才擁有兩個10G/5G/2.5G NBASE-T(RJ45) Port與兩個10G SFP+ Port。由於找遍了坊間就只有這款10G Switch體積夠小,而且還是無風扇設計,同時支援六個PoE GbE Port,的確滿適合家庭使用,所以站長就下單訂購了一台正港的CISCO Catalyst C3560CX-8XPD-S ,在等待交期的一個月內便陸續添購了NAS與電腦使用的10G網卡。 站長買了一張QNAP推出的NAS專用10G網卡(LAN-10G1T-D)。 這張LAN-10G1T-D網卡採用了以色列公司(Tehuti)的TN4010控制器,以及Marvell公司的88X3110-BPB2 PHY transceiver,所以網卡上最大顆的反而不是控制器,而是PHY transceiver。這次安裝的QNAP 10G網卡需要使用PCIe 2.0×4運作,而家裡使用的QNAP TS-563也正好在網卡相容清單上。站長將10G網卡安裝妥當後,重新開機系統便順利偵測到10G網卡。由於NAS有好一陣子沒更新韌體了,系統便提醒站長有新版的韌體。站長就把TS-563升級到4.2.2 build 20160901,沒想到這是錯誤的開始。 以TS-563為例,當使用RAID-5時,安裝五顆硬碟只需扣掉一顆硬碟的空間,所以還有四顆硬碟空間可使用,像站長使用了Seagate的6TB NAS硬碟,就可以有6TBx4=24TB的空間。如果使用RAID-6,雖然可承受兩顆硬碟同時故障,但相對的可用硬碟數也只剩下三顆,也就是6TBx3=18TB。站長當時想不會運氣那麼差吧,連續遇上兩顆硬碟故障,但「莫非定律」總是在我們措手不及時發生的,在重建半小時之後,站長收到了TS-563寄來的新的告警信,通知第四槽(Tray-4)的硬碟無法存取… 所以當站長看到NAS的RAID-5在一瞬間,資料就灰飛煙滅時,百感交集呀。站長的朋友曾提過,他覺得導入了RAID之後,資料毀損的機率其實變高了。站長當下的感想是,如果是RAID-5時,還真的是高了點(苦笑)。站長幾年前曾用過一款QNAP的SS-453 Pro,是少數僅支援2.5吋硬碟的4槽機種。有一陣子SS-453 Pro經常回報某一槽的硬碟找不到,當時陸續換了好幾顆2.5吋硬碟,但每顆換下來的硬碟,拿到別的電腦去檢查卻又一切正常。一直到QNAP釋出新版韌體後,才結束這場誤判的鬧劇。站長回憶起這案例,覺得硬碟本身故障的可行性不大,說不定又是NAS本身的問題。 即使同時掛掉了兩顆硬碟,但當下站長也無法肯定是TS-563的問題。站長隔日買了兩顆全新的Seagate 6TB NAS硬碟,重新建立新的RAID-5環境。果不其然,在建立RAID-5時,第五槽、第四槽又陸續傳出硬碟找不到的問題,此時站長只好直接電洽QNAP的客服專線了。 原本站長還以為送到台北市的某個維修據點就好,後來才知道必須送到「基隆市七堵區工建北路22號4樓」,當下聽到時還真的頗傻眼。本來站長還想親送的,看到地址遠在七堵只好乖乖通知黑貓快遞到府取貨。此外,NAS還不能直接寄回去呢,必須先填寫一張障礙報修單給客服中心,他們收到後會再提供維修單號(RMA/DOA NO.)。寄送時必須要附上維修單號才會受理。好在站長當天休假,有空跟QNAP耗下去,不然在一般上班時間,光要讓客服人員遠端登入電腦來診斷NAS就辦不到了。 站長後來也查了一下另一間大廠Synology的報修情況,Synology在臺北也沒有維修站可以讓客戶直接抱NAS去送修。這兩間大廠的作法都比較像商用設備的維修方式,使用者(企業客戶)可透過經銷商或是SI(系統整合商)報修,經銷商或是SI從客戶那邊將NAS攜回後,先進行初步的診斷,如果還是無法解決,就代替使用者跟原廠客服中心溝通,必要時將NAS寄還回去。 客服人員說TS-563送修時,硬碟不用附上,站長就只將NAS空機寄回,當然已先將10G網卡取下。TS-563寄回去檢測期間,站長開始找尋接替的機種。因為當時不知道QNAP會何時才將NAS修好寄回來,同時站長也對TS-563採用的AMD平台SATA穩定性打了個問號。在使用TS-563之前,先後採用了TS-509 Pro、TS-459 ProII與TS-470 Pro,這三台Intel平台的NAS在服役期間都沒發生過硬碟連續故障的問題。新的NAS必須要具備一項功能才行,就是能夠安裝QNAP的10G網卡。找來找去,QNAP在五槽機種上沒有Intel平台的機種,六槽的機種會配置雙風扇,站長擔心噪音的問題,因此先考慮四槽機種。站長同時也參考Synology的NAS機種,發現他們的NAS不太能自行安裝10G網卡,不然就是只有高階機種有內建SFP+光纖接頭,只好作罷。 QNAP的維修速度非常快,不到一個禮拜就將TS-563寄回來,維修單上註明了有更換第四槽、五槽的零件,所以這次的RAID-5全毀事件真的是硬體造成的。但在安裝10G網卡前、升級韌體前,TS-563都正常運作了好一陣子,為何升版韌體就觸發了硬體障礙呢?或許是巧合,但原因已不可考了。 TVS-471原本安裝四顆6TB的Seagate NAS HDD,當時剛好PChome有一波Seagate 8TB NAS HDD特價,站長為了提高NAS容量,就一口氣將TVS-471升級成四顆8TB硬碟,沒想到這卻是另一個悲劇的開始。 這項歷史教訓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淡忘了,站長在TVS-471上原本安裝了四顆Seagate 6TB NAS硬碟,看到8TB NAS硬碟在特價,就一口氣買了四顆。QNAP的NAS在硬碟擴充容量這方面做得不錯,站長陸續以擴容方式將四顆8TB NAS硬碟換上。但這時候卻發現一個問題。怎麼TVS-471的運轉聲音比之前更大聲?那陣子遇上秋老虎,氣溫升高不少,站長以為是風扇轉速過高造成的,在系統調整了好一陣子,發現其實音量不是來自於風扇,而是硬碟…。 但剩下的兩顆8TB 7200RPM硬碟還是會產生惱人的馬達轉速噪音,為避免錢花太兇,站長只好將原本的Seagate 6TB NAS硬碟再換上去。由於QNAP的硬碟擴容或是重建無法接受比8TB更小容量的6TB硬碟,考量第二組RAID-1還沒裝資料,乾脆整個打掉重組RAID-1了。重新整理後的TVS-471等於有兩組不同轉速的RAID-1。即使是5400轉硬碟,傳輸速度仍舊比1Gbps要快,所以這並不影響站長朝10G網路的方向前進。重點是,整個NAS運作音量幾乎無聲了,站長非常滿意,就看未來WD的紅標5400轉硬碟何時再推出更大容量。 這次更換硬碟的經驗,讓站長對「最強的規格,不見得是最適合的」感慨良多。畢竟NAS硬碟轉速越高,速度越快,的確是許多使用者所盼望的,只是如果把使用情境列入考量時,高轉速帶來的噪音問題就不得不妥協了。如果網友部署NAS的地點在機房或是遠離辦公區域、客廳、書房等處,在預算足夠的狀況下,不妨使用高轉速的NAS級甚至企業型硬碟。其實高轉速並非原罪,Seagate的7200rpm 6TB NAS硬碟就滿安靜的,希望未來Seagate或是WD在推出高容量、高轉速硬碟時,也能控制馬達音量。 「請幫我將預設的登入密碼改掉」「幫我設Jumbo Frame為9014」,同事設定完後便問「那有要設VLAN嗎?」「要開哪些L3功能嗎?」呃…不用了,「因為我只是在家裡拿來當L2 Switch用而已!」同事想笑又憋住的表情頗有趣……||| 下圖是使用了三年勞苦功高的HP 1810-24G L2 Switch管理介面特寫,從畫面中可以看到,亮起綠色的網路埠代表正在運作中。為何要特別放這張圖呢?因為CISCO的L3 Switch沒有這種精美WebGUI呀~~~~! C3560CX-8XPD-S雖然是企業用的L3 Switch,但其造型設計的確滿討喜的,長度也比一般的24埠Switch要短一些,但從機體上的密集散熱孔設計,不難想見這是為了配合「無風扇」設計。 當家裡或公司需要採用10G連接的主機數量不多,而且同時有相關周邊需要透過網路線供電時(例如ThinAP、IPCam等),C3560CX-8XPD-S就滿適合的。所以網友如果也想建構10G網路,站長會建議優先考慮國產或是Netgear的10G Switch,一來是價格會比C3560CX-8XPD-S便宜,而且至少有10個以上的10G埠,並提供WebGUI方便設定。畢竟C3560CX-8XPD-S只有四個10G埠(兩個RJ45 + 兩個SFP+),10G埠數量並不足。 只是站長家裡的狀況比較特殊,只有一台電腦以及一台NAS需要用到10G速度,然後電器櫃無法塞入標準19吋機箱尺寸的設備,同時還希望能夠直接從Switch供電給裝在天花板的ThinAP,由於擺在客廳,最好是無風扇設計。綜合上述需求,CISCO的C3560CX-8XPD-S完美地符合需求,站長也只好被迫去扛了這台L3 Switch回家使用了XDDD。 坊間不乏10G的桌上型網路卡,站長家中即使布建了Cat6以上的網路線,也會擔心如果因為線材問題,導致網卡跟Switch無法順利溝通,最後降速成1Gbps來跑,豈不是徒勞無功。所以站長看到這張支援2.5Gbps與5Gbps網卡時,認為運氣再差至少也有機會能夠以2.5Gbps速度運作才對,這時候才去調查坊間有支援NBASE-T的Switch,最後終於找到CISCO的C3560CX-8XPD-S。所以這次的10G網路升級都是從這張網卡為起點的。 既然業界已經有了10G規格,為何還要「降速」推出5G與2.5G規格呢?主要的原因跟無線網路速度急速發展有關。WiFi聯盟已推出了802.11ac Wave2規格,透過MU-MIMO 4×4天線,可讓無線傳輸理論速度達到2.6Gbps。但考量不同的產品區隔,如果是Wave2 3×3 MU-MIMO天線產品,搭配2.5Gbps網路埠就已經能夠符合需求,更高階的Wave2 4×4 MU-MIMO天線產品才有需要搭配5Gbps網路埠。如果要發揮10Gbps的速度,最好採用Cat6A線材,但考量實體網路線不容易抽換(牽涉辦公室佈線或家裡的裝潢),因此802.11ac WAVE2的新一代無線網路設備為了既有線材的相容性,便需要2.5Gbps或是5Gbps此類介於1Gbps與10Gbps的速率。其實另一方面,除非NAS採用SSD,不然以目前的7200RPM硬碟,即使是高速RAID-0組態,5Gbps的網路速度仍可符合需求,更何況正常狀態下,NAS不太會採用RAID-0的組態。 [後記]感謝網友非常熱心地提出說明,家中電腦開機時網路較慢連網的問題,可能肇因於C3560CX-8XPD-S預設開啟的Spanning-Tree機制還在偵測需要50秒,如果將此項這功能設定成PortFast應該就不需要等待。站長後來請同事設定為PortFast模式,果然連網問題迎刃而解,再次感謝網友的大力協助! 站長剛好這陣子正在試用Fortinet的FortiGate 90E防火牆(採用FortiOS 5.4版),就拿來進行交叉比對,果然開機時NBASE-T網卡乙太網路的狀況是正常的,相關軟體均可自動登入。至於ThinAP失聯的問題,之前曾聽學長提過,但沒想到還是得將ThinAP接在TZ500防火牆的特定網路埠上。站長只好先繼續使用PoE Injector供電器。先前已請同事測試過Fortinet FortiAP-221C(ThinAP),即使透過L2 Switch,仍可被FortiGate防火牆納管。 所以綜上所述,看來只要換掉防火牆跟ThinAP就可以解決問題了。將來可以將ThinAP直接連到C3560CX-8XPD-S的網路埠上,省下PoE Injector所佔的空間。但考量預算與需求,站長並不打算採用FortiGate 90E,會改用FortiGate 60E,FG-60E是最新發表的低階防火牆,採用了ARM架構的ASIC處理器,即使面對64byte小封包也能夠維持高速連網速度。FG-90E則使用Intel x86處理器,雖然在小封包處理上較不具優勢,但處理UTM等第七層功能時,效能遠勝FG-60E。站長家裡的網路速度是HiNet光世代500M/250M,如果要UTM功能開啟時仍可達到500M,這也不是FG-90E所能負擔的了。所以站長就把第七層的防禦交給了個人電腦上的資安軟體( SOPHOS Central EndPoint Advanced),至少家裡的電腦都是Core i7等級的。其實坊間很多數萬元的中低階UTM、防火牆僅使用到Celeron等級處理器,當然專業的UTM、防火牆有其必要性,企業不可能完全只靠個人電腦端這一層資安防護,但對於一般個人家庭來說,佈署一台低階的企業級防火牆,同時擔任Wireless Controller,並在不同房間部署ThinAP,是不錯的投資。不過擔心機體過熱當機,將來想升級新一代的WiFi規格也只需要更換ThinAP即可。 下單後一週內就收到這張不到台幣三千元的Intel 10G網卡,裝上系統後,透過Windows Update更新成最新版的驅動程式(2016/08/30 4.0.215.012版),運作一切正常。看來對岸可能是有人在倒貨吧,不然即使到美國Amazon買原廠盒裝的,也要208美金。站長收到的是散裝版,但有附矮檔板以及Inetl驅動程式光碟片。 如果兩組RAID-1同時傳輸檔案呢?站長的桌上型電腦有搭載USB 3.1 Gen2(10Gbps)連接埠,站長便準備了一個M.2 RAID-0外接盒(CyberSLIM M2R,內置兩片SATA3的256GB M.2 SSD,下一篇ThinkPad 13會介紹到),從NAS的兩個RAID-1同時下載16GB的檔案。如下圖所示,下載過程中經常突破3Gbps,有時候甚至可以達到4Gbps以上。因此以家用環境而言,IEEE 802.3bz定義的5Gbps速率可以應付大多數的需求,無論是未來的高速4×4 MU-MIMO WiFi或是NAS檔案傳輸。 今年IEEE 802.3bz規格剛通過,未來一年可支援2.5G/5G的網路控制晶片以及PHY transceiver也會陸續問世,如果不急著升級到1G以上速率的網友不妨再觀望一下,看支援IEEE 802.3bz(2.5G/5G)的Switch或是網卡是否有新品推出。如果網友不想等待,那10G乙太網路的設備都已經成熟了,只要Switch擺放位置沒有限制,坊間已經有許多10埠以上的Switch可供選擇。連原本昂貴的10G網卡,現在也有機會以破盤價購得。 網路卡品牌:英特爾 Intel 網路卡全名:Intel Ethernet Converged Network Adapter X540-T2 網路卡縮寫:Intel X540-T2 網路卡規格:10GbE(電口) 網路卡速度:100 /1G /10G 網路卡接頭:RJ-45 網路卡埠數:2-Port 網路卡包裝:原廠盒裝 Intel建議售價:美金508~513元(折合台幣15,925~16,082元) Intel台灣代理商(捷元)建議售價:28,200元 台北光華商場報價: 巴德商務網報價:21,500元 中國淘寶網報價:人民幣489元(折合台幣2,339元) 兩者價差:21,500 元 - 2,339 元 = 19,161 元 經過了三年,終於10G網路宿願得償,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也破費不少,但至少最後終於能清楚,甚麼是適合自己需求的配置與設定(無論是NAS、Switch或是網卡)。業界未來也會開始推廣IEEE 802.3bz(2.5G/5G)的解決方案,網友就不用像站長一樣,為了找適合的Switch最後竟然得買台CISCO L3 Switch回家了(笑)。 ※PCDIY!玩家世界,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,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,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! →更多的【PCDIY!洋垃圾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歪國貨】:
-
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實測開箱,M.2 SSD版本的改裝挑戰!
從ThinkPad X240/T440之後的機種算是一個分水嶺,開始採用「M.2」介面擴充槽,取代X230/T430以前使用的mSATA或PCI Express Mini Card。只是M.2的規格非常多種,而且不同長度、腳位、傳輸協定所對應的功能與用途也有所不同。以最新一代的X250/T450為例,WLAN(WiFi)網卡便是使用2230尺寸的M.2擴充卡,WWAN(3.5G/4G網卡)以及SSD則是使用2242尺寸的M.2擴充卡。這次測試的主角: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,M.2版本則是「2280」(寬度22公厘、長度80公厘)規格的M.2 SSD,由於已超過X250/T450的支援長度,因此站長特別商借一台2015年版的X1 Carbon進行測試。 傳統的SSD因使用SATA3(6Gbps)介面,傳輸速率會受到限制而讓效能無法再進一步提升,各大廠紛紛規劃新一代的傳輸介面用來取代行之有年的SATA。其實直接將SSD透過高速PCI Expess擴充槽進行資料傳輸,就像安裝一張顯示卡一樣,的確是直截了當的做法,但此法卻不適用於空間有限的筆記型電腦。雖然在mSATA時代也曾推出捨SATA改用PCIe傳輸的SSD,但當時用途多用於工業電腦,一般筆電無法使用。時至今日,隨著M.2規格的擴充卡開始全面普及,讓支援PCIe高速傳輸的M.2 SSD終於開始成為新時代的效能霸主。 感謝台灣金士頓公司特別商借最新推出的HyperX Predator PCIe SSD(以下簡稱Predator),而且還是最高規格的480GB版本!Predator有兩種版本以及容量,所以共有四種銷售組合。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有兩種版本,分別是M.2版本與搭配M.2轉PCIe介面卡的HHHL版本。 (1)480GB M.2 SSD + 半高半長轉接卡(HHHL, Half-Height, Half-Length adapter) (2)480GB M.2 SSD,無轉接卡 (3)240GB M.2 SSD + 半高半長轉接卡(HHHL, Half-Height, Half-Length adapter) (4)240GB M.2 SSD,無轉接卡 固態硬碟業者:金士頓 Kingston 固態硬碟種類: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:HyperX Predator 固態硬碟類型: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:PCIe 2.0 x4(HHHL版本與M.2版本) 固態硬碟容量:240GB,480GB,96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:Marvell 88SS9293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:Kingston MLC Flash(FP64B08UCT1-F3) 固態硬碟保固期:3 年保固 可壓縮: 240GB→ 讀取速度:1400MB/Sec,寫入速度:600MB/Sec 480GB→ 讀取速度:1400MB/Sec,寫入速度:1000MB/Sec 960GB→ 讀取速度:1350MB/Sec,寫入速度:1000MB/Sec 不可壓縮: 240GB→ 讀取速度:1290MB/Sec,寫入速度:600MB/Sec 480GB→ 讀取速度:1100MB/Sec,寫入速度:910MB/Sec 960GB→ 讀取速度:1300MB/Sec,寫入速度:1000MB/Sec ※HHHL版本與M.2版本,同容量版本速度相同! 240GB→ TBW:415TB,DWPD:1.6 480GB→ TBW:882TB,DWPD:1.7 960GB→ TBW:1600TB,DWPD:1.8 ※備註:○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Predator的本體其實是一張2280尺寸的M.2 SSD,為了能夠讓桌上型電腦使用,原廠有提供一張M.2轉PCIe的轉接卡。轉接卡也隨包裝提供全高以及半高的矮檔板,方便Mini-ITX等小台主機使用。雖然金士頓提供的HHHL轉接卡看似支援2242/2260/2280/22110四種長度的M.2卡,但只有2280的鎖孔有裝上螺絲底座。HHHL轉接卡採用PCI Express 2.0 x4介面,有效頻寬高達2GB/s,會需要動用到PCIe 2.0 x4便是為了讓讀取速率高達1.4GB/s的Predator能夠充分發揮。 Predator有兩種容量,480GB版本的讀寫效能最好,高達1400MB/s(讀取)、1000MB/s(寫入);240GB版本則是1400MB/s(讀取)、600MB/s(寫入),以上為原廠公布的可壓縮資料傳輸(例如ATTO測速程式)的數值。如果改用AS SSD和CrystalDiskMark進行不可壓縮資料傳輸測試,480GB版本的數值是1100MB/s(讀取)、910MB/s(寫入);240GB版本的數值是1290MB/s(讀取)、600MB/s(寫入)。基本上Predator無論何種容量,都已位於「GB級」讀取效能之列。Predator高速的秘訣在於採用了Marvell公司最新一代的88SS9293控制器,並搭配Toshiba製的19奈米製程MLC NAND Flash。Predator的SSD控制器、快閃記憶體乃至模組本身都是在台灣製造的。480GB的Predator也搭載了兩顆512MB的DDR3L-1600記憶體,合計達1GB,擔任快取記憶體之用。 雖然Predator是M.2 SSD,可安裝於支援2280尺寸SSD的筆記型電腦,但Predator天生就是為極致效能所量身打造的超高速SSD,因此耗電量也會比一般的M.2 SSD高一些。如下圖所示,Predator工作電流為2.5A,坊間支援SATA傳輸協定的M.2 SSD通常是1A左右。Predator在寫入時的最大耗電量可達8.25W,同廠牌的M.2 SSD(SM2280S3)只需要3.08W。但對於桌上型電腦或是不在意電池續航力的使用者,Predator展現出來的高效能正是大家所需要的。 在購買M.2 SSD時,其實要非常小心,避免買了卻系統抓不到,甚至出現裝不上去的窘況發生。這是因為M. 2擴充卡會根據用途而採取不同的「鍵位」(Key)設計,常見有A、B、E、M四種。SSD通常會使用到B Key或是M Key。B Key支援PCIe 2.0×4或是SATA訊號,M Key則支援PCIe 2.0×4/3.0×4或是SATA訊號。坊間的M.2 SSD的「金手指」(接腳)通常會有兩個缺口,代表支援低速的B Key以及高速的M Key。不過這並不代表具備兩種鍵位的SSD會有不同的速度。像Predator此類標榜PCIe 2.0×4的高速M.2 SSD自然沒有支援B Key的需要,所以如下圖所示,Predator便只支援M Key。而Kingston另一款採用Phison控制器的SSD則是通吃兩種Key,但其實只以SATA的速度在運行而已。 為何站長要特別提醒買M.2 SSD時,要注意主機是支援哪種鍵位,因為站長原本想在Dell最新推出的Optiplex 9020m迷你桌機上測試Predator,卻發現9020m竟然只支援B Key!換言之,就算有錢想自行加裝Predator還不行呢。而先前測試過的HP EliteDesk 800 G1迷你桌機也傳出認不出Intel 530 M.2 SSD。這是因為EliteDesk 800 G1只支援透過「PCIe」協定傳輸的M.2 SSD,但市面上的M.2 SSD通常只跑SATA協定而已。因此使用者在升級M.2 SSD最好先查詢主機所能支援的鍵位以及傳輸模式,最好是有使用者的成功升級經驗會更保險。這次站長測試M.2 SSD發生許多不相容的問題,顯見ThinkPad的M.2 SSD相容性問題必須要特別留意,免得白花錢了。 為了能夠讓Predator發揮全部的效能,站長特別商借到Lenovo ThinkPadX1 Carbon(2015版)進行測試。 相較於X250/T450僅有兩個M.2擴充槽 (其實有第三個,但卻是僅支援單面顆粒的隱藏版),2242尺寸的M.2擴充槽還必須拿來跟WWAN(3.5G/4G)網卡或是SSD共用,X1 Carbon擁有完整的三個M.2擴充槽,包含一個2280尺寸的供SSD使用;2242尺寸供WWAN網卡使用;2230尺寸供WLAN使用。X1 Carbon的2280 M.2擴充槽僅支援M Key,但同樣支援SATA訊號,不像EliteDesk 800 G1非得安裝PCIe訊號的M.2 SSD。X1 Carbon同樣採「Big Door」底蓋設計,將鎂鋁合金的底蓋打開,便能輕鬆進行M.2 SSD換裝作業。 雖然很順利地將Predator安裝到X1 Carbon,沒想到開機時竟然出現了錯誤訊息,如下圖所示。但很快就會消失然後進入作業系統。國外的X1 Carbon使用者也有回報完全相同的錯誤訊息,都是安裝Predator發生的。其實這已經是主機BIOS層級的問題,跟軟體層面無關了。所以現階段X1 Carbon可使用Predator,且至少還能夠順利進入作業系統,後來換其他牌子SSD測試時,還有更慘的狀況發生。 站長測試的X1 Caron是市售機,CPU採用i7-5500U,並內建8GB DDR3L-1600記憶體。作業系統是Windows 7 繁體中文專業版。首先使用CrystalDiskMark 3.0.4進行測試,成績非常亮眼,連續讀取成績高達1244MB/s,連續寫入成績也高達998.8MB/s。特別一提的是4K QD32這項目,代表針對有支援AHCI模式及NCQ指令的控制晶片進行隨機的4KB、佇列深度為32的多工讀寫,這個數值會最接近常使用的環境。因為將M.2 SSD當系統碟(安裝作業系統)的情境下,系統並不會只對SSD做單一存取,一定是同時在進行多工作業,因此本項目數值越高,就代表越適合拿來當系統碟。Predator的4K QD32讀取成績高達255.5MB/s,寫入則是156MB/s。上週站長發表的ThinkStation P300 SFF測試中,將Plextor M6e透過PCIe 2.0×4轉接卡測出的4K QD32讀取成績僅有164.6MB/s,只有寫入速度是159.8MB/s小勝Predator一點。 接下來使用AS SSD進行測試,連續讀取的成績依舊亮麗,高達1223.91MB/s;連續寫入也有869.7MB/s。AS SSD的「4K-64 Thrd」項目同樣是測試多工讀寫的成績,Predator的讀寫成績高達294.62MB/s(讀取)以及287.08MB/s(寫入),之前M6e成績僅有184.86MB/s(讀取)以及164.94MB/s(寫入)。不過受測的M6e容量只有256GB,按Plextor原廠的資料,在寫入速度上會比M6e 512GB版本慢一些(但讀取效能是相同的)。 站長也進行PCMark 8的測試,在Storage項目中,Predator的成績高達5004分,測得的頻寬為307.94MB/s。在先前ThinkStation P300 SFF測試中,其實同樣有進行M6e的PCMark 8 Storage項目測試,只是沒有刊出而已。M6e成績則是4946分,頻寬為229.01MB/s。或許有網友會問,為何不直接將M6e安裝到X1 Carbon測試比較公平,問題就在此,因為M6e無法相容於X1 Carbon……。 站長將Plextor的M6e M.2 SSD裝入X1 Carbon之後,沒想到開機時竟然出現錯誤代碼(2013),並要求按Esc鍵才能繼續,但仍舊無法進入作業系統,必須將M6e取下。站長之前曾聽朋友提過M.2 SSD其實有相容性的問題存在,但之前的主機仍使用mSATA,也無從證實。今年起隨著家裡的桌機也開始導入M.2擴充槽,同時測試幾款同樣支援M.2 SSD的新一代桌機、筆電時,才陸續發現M.2 SSD的相容性問題比想像中的嚴重。站長後來特別將X1 Carbon的BIOS升級到最新版,仍舊出現2103錯誤碼訊息。因此站長覺得Predator只是在開機時秀一下錯誤訊息,相較之下問題真的輕微許多。所以本次並無法在X1 Carbon上進行M6e的測試。 測試完筆記型電腦,接下來轉戰桌上型電腦。測試平台是站長認為目前最強大的第五代Core i3迷你桌機,型號是Intel的NUC5i3RYH。Intel將此型迷你桌機稱為NUC(Next Unit of Computing)。站長購買的此款Core i3是名符其實的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。支援兩條DDR3L-1600記憶體模組,並提供9.5mm高度的2.5吋HDD/SSD槽,以及2280尺寸的M.2 SSD。主機板甚至內建了最新一代的802.11ac+Bluetooth晶片,同時保留了Gigabit Ethernet的RJ45網路孔。視訊輸出端子有Mini HDMI(1.4a)以及Mini DisplayPort(1.2)。站長之前成功使用mDP輸出3840×2160@60Hz畫面至ASUS PB287Q 28吋4K螢幕上,在Youtube上可順暢撥放4K畫質影片,對於這台搭載第五代Core i3 NUC印象深刻,此次測試時更發現竟然支援PCIe 2.0×4傳輸模式! 以上為Predator的各項測試成績,不愧是金士頓推出的M.2 SSD效能王者。其實這次的測試中,還有另一項有趣的發現。站長有提到X1 Carbon會挑M.2 SSD,測試時站長手邊除了Predator、M6e之外,還有朋友借站長的Kingston M.2 SATA SSD(SM2280S3/120G)。這張採用Phison(群聯電子)PS3108-S8控制器的120GB SSD看似不起眼,但是在M6e慘遭X1 Carbon拒絕、Predator會出現錯誤訊息之際,站長出於好奇便將這張2280尺寸的SSD裝到X1 Carbon上面,原本以為同樣會出現任何警告標示,但卻都沒有!直接順暢地開機進入了作業系統!站長真的是非常傻眼。由於Kingston的M.2 SATA SSD最高只到240GB,所以X1 Carbon換裝這張M.2 SSD的意義不大,但能夠順利通過ThinkPad的BIOS檢查機制,足見其相容性堪比Lenovo原廠認可的M.2 SSD,例如Intel 530以及三星的PM841/951 SSD。 站長會借測這張SM2280S3/120G的原因也跟M.2 SSD有關。日前站長有測試Dell 9020m迷你商用桌機,使用M6e時會發生效能爆弱的問題(只有P300 SFF約六成的效能表現),換上Intel的530 M.2 SSD竟然會出現無法順利使用TrueImage 2015進行系統對拷,當時頗感棘手。後來朋友借站長這支金士頓的M.2 SSD,結果在Dell 9020m上展現神奇的相容性與效能表現,首先是從TrueImage 2015進行系統對拷後,重開機後順利直接進入作業系統,然後進行效能測試時,也符合原廠宣稱的效能表現。當時便對這支SM2280S3/120G印象深刻,沒想到後來竟然還可以順利通過X1 Carbon的考驗,真的讓站長對Phison控制器的表現感到非常神奇。 SM2280S3/120G在NUC5i3RYH BIOS中顯示為M.2 SATA,其實X1 Carbon只支援M Key,但很明顯地同樣可使用SATA協定的M.2 SSD,但前提必須是M.2 SSD也有支援M Key。這次M.2 SSD測試讓站長親身體驗到PCIe 2.0 x4的超高速效能表現,以及各款主機上所存在的M.2 SSD相容性問題。網友在選購M.2 SSD時,最好先研究一下官方公布的規格,並參考網路上的實測報告、網友心得,或是店家的實際經驗。畢竟相容性這問題很難說是主機端或是SSD本身的問題,但目前確實是有這層疑慮在,也歡迎網友分享升級的經驗,感謝! ※PCDIY!玩家世界,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,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,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! 廠商名稱: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800-666-200 網站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HDD/機械硬碟/傳統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行動儲存/外接機械硬碟/外接固態硬碟/隨身碟/記憶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NAS/網路儲存裝置】:
-
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960GB實測開箱,ThinkPad實機檢驗相容性與戰鬥力!
金士頓(Kingston)在今年上半年曾發表過SSDNow KC310系列的960GB SSD,但不知何故台灣並未引進。隨著SSD的日益普及,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對於高容量SSD的需求也不斷提高。受到先前M.2 SSD的測試影響,站長才發現原來ThinkPad還是會挑SSD的,即使是2.5吋的SATA介面SSD,也曾傳出其他廠牌的960GB SSD安裝到ThinkPad會出現Error code。站長便很好奇大容量SSD在ThinkPad上的相容性。後來看到金士頓公司在台灣改推出HyperX系列的960GB,站長便商請原廠借測。感謝金士頓公司的協助,讓站長能進行960GB SSD的相容性測試。 本次借測的是今年度新推出的HyperX Savage系列SSD,火紅色的金屬外殼非常顯眼,而且還是容量高達960GB的版本。外盒上註明讀取速度最高可達560MB/s、寫入速度最高也可達530MB/s。其實Savage以及SSDNow KC310都是採用Phison(群聯電子)公司的PS3110-S10控制器,960GB版本均使用Toshiba的MLC NAND顆粒。或許規格相近,但消費市場的升級需求較大,因此台灣僅引進Savage 960GB吧。 固態硬碟業者:金士頓 Kingston 固態硬碟種類: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:HyperX Savage 固態硬碟類型: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:2.5吋SATA 6Gb/s 固態硬碟容量:120GB,240GB,480GB,96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:Phison PS3110-S10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:Kingston MLC Flash客製版(應為TOSHIBA 20nm MLC Flash) 固態硬碟保固期:3年保固 可壓縮: 120GB→ 讀取速度:560MB/Sec,寫入速度:360MB/Sec 240GB→ 讀取速度:560MB/Sec,寫入速度:360MB/Sec 480GB→ 讀取速度:560MB/Sec,寫入速度:360MB/Sec 960GB→ 讀取速度:560MB/Sec,寫入速度:530MB/Sec 不可壓縮: 120GB→ 讀取速度:520MB/Sec,寫入速度:350MB/Sec 240GB→ 讀取速度:520MB/Sec,寫入速度:510MB/Sec 480GB→ 讀取速度:520MB/Sec,寫入速度:500MB/Sec 960GB→ 讀取速度:520MB/Sec,寫入速度:490MB/Sec 120GB→ TBW:113TB,DWPD:0.89。 240GB→ TBW:306TB,DWPD:1.19 480GB→ TBW:416TB,DWPD:0.81 960GB→ TBW:681TB,DWPD:0.66。 ※備註:○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群聯電子PHISON,最新的2.5吋SATA 6Gb/s固態硬碟控制器,為Phison PS3110-S10,採用ARM四核心,速度更快,快取記憶體支援DDR3與DDR3L,最大容量到2TB,也支援TLC Flash,並升級到120bit/2KB ECC,就連快取記憶體也提昇支援2Gb、4Gb與8Gb,介面也升級到支援SATA 3.2,讀寫速度可達:550MB/Sec,寫入速度可達:530MB/Sec。 站長刻意不將墊片貼上(因為SSD還要還原廠),好在站長手邊有舊款的硬碟防震橡膠導軌(適用7mm版),可將Savage 960GB很穩地置入W530的硬碟槽內。Savage 960GB可以順利在W530上面被識別到,並且安裝作業系統。為了測試大容量SSD在更老機種上的相容性。站長還特地安裝到ThinkPad R61上面,即使是多年前的主機,照樣能識別到Savage 960,並順利安裝作業系統。或許網友還記得,當年的T61/R61有所謂的「SATA封印」,也就是晶片組其實可支援到SATA2速率(3GB/s),但不知何故,Yamato Lab卻刻意將T61/R61的SATA速度限制在SATA1(1.5Gbps)。所以站長在R61測試出來的Savage 960GB速度很差。後來也去下載了網路流傳的特製BIOS,將SATA封印解除掉,才讓Savage 960GB速度提升許多。雖然仍遠不及W530上的表現,但至少R61那個年代的機種是可以安裝Savage 960GB的。 以目前的2.5吋 SSD尺寸,搭配高容量的NAND Flash顆粒,其實達成2TB甚至4TB都是可行的,因為電路板空間還夠,只是價格恐怕還無法讓一般消費者接受。SSD廠商如果開始主推TLC顆粒,主要著眼於成本具優勢,然而TLC寫入壽命終究比起MLC顆粒少了許多,為了降低成本而改用TLC顆粒恐非消費者之福。 本次所測試的960GB版本,採用了Toshiba的MLC NAND Flash,型號為TH58TFT0DFKBA8J,屬Toggle 2.0同步顆粒,而且使用4CE堆疊技術,讓這顆128GB顆粒實際上是由 4 個 32GB 裸晶圓所堆疊封裝而成。網友如果推算一下,八顆128GB晶片,總容量其實高達1024GB,但金士頓公司卻表示規格為960GB,中間差距的64GB便是拿來做為預留空間(Over-Provisioning),用來替換抹寫多次故障的Falsh顆粒。畢竟SSD先天的特點就是顆粒寫入次數越多,壽命越短。此外,SSD還會遇到一個問題,就是速度越用越慢,特別是容量快用滿時更容易感覺到,通常SSD廠商都會提供工具程式,讓使用者可自行進行「Secure Erase」(安全抹除)動作。但要特別提醒大家,Secure Erase會讓SSD的資料完全消除掉,所以在進行之前,務必自行備份好檔案甚至系統。 既然金士頓原廠並未提供Secure Erase工具,ThinkPad就必須靠本家所提供的工具了。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到原廠的技術支援網頁:「 」,ThinkPad原廠的Secrue Erease工具支援軟碟或是光碟片形式,站長有在W530上透過光碟機執行Secure Erease程式,並成功清除Savage 960GB的資料。只是現在新一代的筆電都取消內建光碟機,這年頭反而需要準備一台外接式USB光碟機以備不時之需呢。 最後進行Savage 960GB的效能測試,目前支援SATA3介面的控制器都滿成熟的,連續讀取速度早可輕鬆突破500MB/s關卡,即使是4KQ32T1(4K多工讀寫)的成績也非吳下阿蒙,從Savaga 960GB的成績能看到國產的Phison控制器已有相當亮麗的表現。雖然之前本站有測過金士頓的Predator SSD,但SSD測試軟體的版本不同,特別是CrystalDiskMark表示3.X版與4.X版的成績並不相容,所以無法直接拿來對比。金士頓原廠宣稱在CrystalDiskMark以及AS-SSD這兩套軟體下,可測得520MB/s的讀取速度,以及490MB/s的寫入速度。從W530的實際測試成績來看,大致吻合原廠宣稱的數值。後來站長將Savaga 960GB裝配上Intel Core i3的NUC(NUC5i3RYH)迷你電腦上進行測試,成績如下所示,與W530的各項成績相比時,互有增減。 站長在「金士頓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簡測心得」一文中曾表示,採用Phison控制器的M.2 SSD相容性表現非常優異,而且還是上一代的PS3108-S8控制器。這次測試的Savage 960GB不僅採用新一代控制器,效能表現也相當稱職,而且在新舊主機上都能正常運作。站長覺得唯一的缺點是金屬製的外殼,重量會比塑膠材質的SSD重了一些,從2.5吋硬碟換裝為2.5吋SSD時,並無法幫忙減輕太多重量。但Savage隸屬於金士頓的「HyperX」電競品牌,主要市場大概也是桌機或是高效能筆電,自然不會太在意重量的問題。 最後仍要提醒大家,SSD雖然有耐震、高速等優點,只是一但故障時儲存的資料很難拯救。如果網友使用了960GB高容量SSD,請務必自行備份重要資料,或是使用雲端空間進行同步。站長在家裡或是公司的工作機雖然都已將作業系統安裝在SSD,但資料仍存放於傳統硬碟。至於常使用的ThinkPad也使用SSD,但有另外付費購買Dropbox空間,確保檔案可隨時同步。2.5吋SSD將扮演普及主流的角色,除非將來高速「U.2」(SFF-8639)接頭的2.5吋SSD開始普及,才會讓2.5吋SSD擺脫SATA的傳輸限制。但U.2接頭太厚了(15mm),大概不會在筆電上流行。因此可以想見,長條狀的M.2 SSD在未來數年之內,仍為筆記型電腦超高速傳輸的主要儲存媒體。相較之下,2.5吋的SATA SSD則是價格直直落,如果網友想在舊機器上嘗試超越以往一萬轉傳統硬碟的讀寫效能,現在升級正是時候。 ※PCDIY!玩家世界,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,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,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! 廠商名稱: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800-666-200 網站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HDD/機械硬碟/傳統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行動儲存/外接機械硬碟/外接固態硬碟/隨身碟/記憶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NAS/網路儲存裝置】:
-
ThinkPad USB 3.0 Pro Dock、Ultra Dock船塢簡測,聯想筆電升級擴充的神兵利器!
Lenovo日前發表了最新一代的USB周邊產品:「ThinkPad USB 3.0 Pro Dock」(文後簡稱Pro Dock)以及「ThinkPad USB 3.0 Ultra Dock」(文後簡稱Ultra Dock),用來取代舊款的「ThinkPad USB 3.0 Dock」。這一代的USB 3.0 Dock最大賣點是Ultra Dock支援「4K(3840 x 2160)」超高解析度輸出,而且兩款Dock的電源接頭也改成與ThinkPad相同規格的長方形設計,可與ThinkPad共用變壓器。原廠根據連接埠的種類以及數量區隔出「Pro Dock」以及「Ultra Dock」這兩款,但很可惜台灣尚未發售,站長便向原廠商借並進行簡單的測試與心得分享。 Pro Dock與Ultra Dock的外觀完全一樣,主要的差別還是在後方的連接埠種類,使用者則可以從前方右下角的字樣來判斷是Pro Dock或是Ultra Dock。兩款在前方都提供了兩個USB 3.0埠,而且其中一個還具備充電功能(接頭為黃色),最大可輸出2.4A的電。前方還有一個耳機、麥克風二合一接頭。Pro/Ultra Dock採用了平躺式外型設計,這與「OneLink Pro Dock」直立式造型不同。需特別說明的是,「OneLink 」系列的Dock必須搭配有內建「OneLink連接埠」的ThinkPad使用,例如E450、E460,Pro/Ultra Dock便無此限制,可以提供給所有具備USB 3.0的電腦使用。只是像T450/X250此類機型因為有Docking connector,可以選擇傳統底座式的Dock。但像Helix或是X240、T450s(獨顯機種)等,既無OneLink連接埠,又沒有Docking connector,就必須使用Pro/Ultra Dock。 Ultra Dock的USB 3.0埠數量比Pro Dock多出一個,雖然沒有DVI-I接頭,但有HDMI接頭。所以網友如果希望能夠有HDMI接頭,不妨考慮Ultra Dock。至於Ultra Dock如果也有需要透過D-Sub(VGA)連接螢幕,仍可使用DisplayPort轉VGA的轉接線,或是HDMI轉VGA的轉接線來處理。 Ultra Dock在後方比Pro Dock多了一個USB 3.0埠,而且還是Always-on可供電2.4A的規格,換言之,Ultra Dock在前方、後方各有一個可充電USB 3.0埠,Pro Dock僅有前方的一個可充電USB 3.0埠。Ultra Dock後方的可充電USB 3.0埠接頭並未比照前方塗成黃色的,而是在USB 3.0圖示旁加上一個電池符號。Pro Dock與Ultra Dock都支援雙螢幕輸出,也就是可同時連接兩台螢幕,但最高解析度會受影響。茲說明如下: 僅靠DisplayPort輸出單一畫面:3840 x 2160 (螢幕更新率: 30 Hz) 僅靠HDMI輸出單一畫面:2560 x 1440 (螢幕更新率: 50 Hz) DisplayPort與HDMI同時輸出:2048 x 1152 (螢幕更新率: 60Hz) 從原廠公布的規格發現,雖然Ultra Dock透過DisplayPort可輸出4K(3840 x 2160)超高解析度,但很可惜地,螢幕更新率僅30Hz,這並不適合需長時間盯著螢幕看的使用者,因容易造成眼睛疲勞。但讓站長訝異的是,單獨透過HDMI輸出時,雖然螢幕更新率可達2560 x 1440,但螢幕更新率卻無法達到60Hz,僅有50Hz。如果同時透過DisplayPort與HDMI輸出畫面,最高解析度雖然會降成2048 x 1152,但螢幕更新率仍可維持60Hz。因此網友如果使用27吋以上尺寸,面板解析度為2560 x 1440時,透過DisplayPort進行單螢幕輸出可獲得最佳的效果,如果改用HDMI時,就必須忍受螢幕更新率降為50Hz。如果網友需要同時輸出至兩台螢幕,以Ultra Dock的效能,雖然最高解析度可達2048×1152,但坊間支援此項原生解析度的螢幕很少,建議選擇1920 x 1080或1920 x 1200原生解析度的螢幕為宜。 市面上出現一種「21:9」特別長的寬螢幕機種,34吋的原生解析度為3440 x 1440;29吋的原生解析度為2560 x 1080,上述兩種解析度都未列入Ultra Dock的DisplayPort支援解析度表格中,站長也無機會實測,所以不確定是否可支援。 僅靠DisplayPort輸出單一畫面:2560 x 1600 (螢幕更新率: 60 Hz) 僅靠DVI-I或VGA輸出單一畫面:2048 x 1152 (螢幕更新率: 60 Hz) DisplayPort與DVI-I/VGA同時輸出:2048 x 1152 (螢幕更新率: 60Hz) Pro Dock的DisplayPort最高解析度僅達2560 x 1600(60Hz),但已經足以應付坊間絕大多數的2K解析度螢幕。如果僅透過DVI或是使用DVI轉VGA的轉接頭,最高解析度可支援到2048 x 1152,只是實務上可能1920 x 1080 或是1920 x 1200的螢幕比較容易找。 站長測試Ultra Dock時,覺得最方便的其實是「RJ45」功能(笑),因為站長使用Helix進行測試,Helix主機並沒有RJ45孔,當時有附一條USB 2.0的乙太網路轉接線,但僅支援Fast Ethernet(100Mbps)。站長家裡的無線網路雖然已經升級成802.11ac,但Helix也不支援802.11ac功能。等到接上Ultra Dock之後,瞬間升級成Gigabit Ethernet,下載檔案的速度馬上提升數倍,這才是「有感升級」呀~! Pro Dock與Ultra Dock能夠提供雙螢幕同時輸出的最大功臣是內建了「DisplayLink」技術的晶片,透過USB 3.0讓使用者可以達成多螢幕同步顯示的目的。以Helix為例,主機僅有一個mini DisplayPort,無法做到同時連接兩台螢幕以達成三畫面顯示,也沒辦法輸出4K超高解析度畫面。現在透過Ultra Dock,這一切都可以輕鬆實現(姑且不論4K的螢幕更新率僅有30Hz)。因此這兩款的底部都貼有DisplayLink的圖案。 站長這次還特別測試了小紅點鍵盤的相容性,因為有朋友反映,前一代的ThinkPad USB 3.0 Dock如果搭配小紅點外接式六列鍵盤時,會出現抓不到鍵盤的問題。在Ultra Dock上進行長時間使用都未曾發生問題。此外,站長以前在使用ThinkPad USB 3.0 Dock時,如果外接2.5吋行動硬碟,經常看到系統顯示硬碟重新連線的通知,表示之前曾自動離線過,在Ultra Dock上則不會有這問題,唯一的例外是Seagate的SSHD(內建NAND Flash的混合硬碟),不管搭配哪牌的外接盒,不管是接在Ultra Dock或是ThinkPad上,很容易發生離線、讀取不到的問題。站長懷疑是坊間的SATA轉USB晶片並未針對SSHD進行最佳化,但SSHD的運作機制卻跟傳統HDD有些不同,可能因此導致一些異常現象。 Pro/Ultra Dock運作時,外殼上方的「ThinkPad」Logo會有發光的紅色光點。雖然站長不喜歡ThinkPad背蓋上有個會發紅光的ThinkPad Logo,但此項設計用在周邊上卻挺不錯的。印象中前一代的ThinkPad USB 3.0 Dock外殼有層皮革觸感塗裝,用久了之後容易發生沾黏的現象,這次Pro/Ultra Dock的外殼已改用霧面平滑材質處理,雖然沒有皮革塗裝那麼有質感,但比較容易保養,其實是更實務的做法。 站長後來使用Pro Dock進行多螢幕輸出測試,並動用了兩台27吋螢幕,分別是三菱的RDT272WX(原生解析度: 1920 x 1080)以及NEC的PA272W(原生解析度: 2560 x 1440)。三菱RDT272WX使用DVI連接到Pro Dock;NEC PA272W則是使用DisplayPort,由於是雙螢幕輸出,所以三菱RDT272WX可以使用原生解析度(1920 x 1080)顯示,但NEC PA272W卻必須降為2048 x 1152解析度,所以畫面細膩度反而比較差一點。 如下圖所示,即使是Helix,搭配Pro Dock之後,仍可輕鬆達成「三螢幕」顯示的目的。 測試過Pro/Ultra Dock之後,站長對其穩定性與擴充性留下了良好的印象,台灣之所以遲未引進可能是售價偏高,因為Ultra Dock國外就要賣將近200美元,Pro Dock約180美元。在價差不大的狀況下,站長寧可選擇USB 3.0埠數量較多的Ultra Dock,而且還有提供HDMI埠。如果網友正使用Helix、X240s、T450/T440(獨顯機種)等機型,由於無法使用傳統Dock或是OneLink Dock,或是使用其他廠牌的筆記型電腦,新一代的Pro/Ultra Dock是不錯的USB Dcok解決方案,希望國內也能早日引進。 ※PCDIY!玩家世界,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,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,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!
-
ThinkPad、ThinkCentre自我隱私保全最佳化,Lenovo桌機、筆電關閉預載軟體資訊回傳之設定!
最近這陣子最夯的話題包括了「大數據」(Big Data),從政府機關到私人企業,彷彿跟大數據沾點邊就能夠獲得大智慧,無往不利。但就企業而言,如果沒有收集到足夠多的資料,便很難做出更精準的商業判斷。然而現在大家已經處於無處不上網的時代,從作業系統一直到每天常用的即時通訊軟體等,都有許多機會被收集使用者的使用行為。透過大量的資訊回饋,軟體開發商能夠掌握使用者對於該軟體的喜好度、頻繁度,並作為未來改進的依據。但不可諱言的,有的使用者並不希望自己的喜好被開發商所探知。通常使用者可以選擇是否同意上傳軟體使用資訊給原廠,如下圖所示,大家經常使用的System Update在設定頁面中便提供了勾選的項目,讓使用者決定是否要上傳統計資料到位於Lenovo美國的伺服器。 目前ThinkPad與ThinkCentre預載軟體中,會上傳使用統計資料的軟體如下所示,但不用擔心,因為並不會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(PII,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): ●Lenovo Companion (including Lenovo Dependency Package) ●Lenovo Support (including Lenovo Dependency Package) ●Lenovo Settings (including Lenovo Settings Dependency Package) ●Lenovo System Update ●Lenovo QuickControl ●Lenovo QuickDisplay ●Lenovo SHAREit ●Lenovo Experience Improvement ●Lenovo Solution Center ●Lenovo Simple Tap ●Lenovo REACHiT ●Lenovo WRITEiT 如果使用者希望能夠以匿名方式,貢獻自己的資訊供原廠做為日後改進的依據,便不需要個別關閉上述軟體的資訊上傳功能。如果使用者不希望自己的使用統計數據回傳給原廠,除了到各軟體個別關閉上傳功能外,還有更省力的方法,就是直接關閉「Lenovo Customer Feedback Program」的資料上傳功能。 可能有的使用者並不在意提供自身的統計資料給原廠,對於自身隱私權十分在意的使用者便可依上述各項方法,關閉資料上傳功能。以上資訊供有需要的網友參考。 ※PCDIY!玩家世界,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,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,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!
-
【ThinkPad Classic逆襲計畫】2015年11月Yamato Lab Tour活動展開!
ThinkPad遭逢「六列鍵盤之亂」已歷三年,就在大家對次世代機種不抱希望的時候,擔任Lenovo「Identity & Design」部門副總裁(Chief Design Officer,CDO)的David Hill,David Hill先生甘冒大不諱,提倡「Retro ThnkPad Project」,終於讓這場Ultrabook核戰寒冬裡露出了一線光明。後續的四場線上調查更讓原廠相信ThinkPad Classic的真正價值,並聽到忠實使用者的寶貴心聲。目前原廠內部正在針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與調查,進而打造出全新一代的Retro ThinkPad。雖然David Hill尚未公布Retro ThinkPad的造型與規格,但可以肯定的是,Lenovo已經進行後續的設計與開發。睽違了三年,站長忍不住內心的期待,非常希望能有機會再跟Yamato Lab的開發團隊聚會,這次不是為了虛無飄渺的新世代機器,而是為了大家期盼了三年的「ThinkPad Classic」! 由於本次參訪的時間安排在今年11月底,Yamato Lab正忙於Skylake世代的ThinkPad機種(Yes…就是T460、X260),站長非常感謝Lenovo-tw的大力幫忙,還有國際友人的即時協助與Yamato Lab的全力支援,本站終於獲得Yamato Lab首肯能在11月底舉辦Yamato Lab Tour!在六列鍵盤熾盛、蘋果風當道的此時,要重新打造一台不僅具備七列鍵盤,還擁有多項ThinkPad經典設計的「復古新機」,這樣的勇氣絕不是隨波逐流所能比擬,站長敬佩堅守ThinkPad價值的Lenovo內部有志之士,也欣慰Yamato Lab終於能夠再次打造真正的ThinkPad,這次的Retro ThinkPad Project就是對這時代「撥亂反正」的逆襲! 參訪時間:2015/11/25(星期三) 09:30-09:40 (Settle down & Business card exchange each other..) 09:40-09:50 Opening Greeting 09:50-10:35 Yamato Overview & ThinkPad History 10:35-11:20 ThinkPad Mechanical Design & Material Development 11:20-11:25 Break 11:25-12:10 ThinkPad Thermal Design History 12:10-13:00 Lunch 13:00-13:45 ThinkPad Keyboard Design 13:45-13:50 Video on Test Facility 13:50-14:00 Break & Moving to Yokohama Site 14:00-15:30 Test Facility Tour & ThinkSpace Vintage Tour 15:30-15:40 Moving to Conference Room & Break 15:40-16:40 Interview w/ Retro ThinkPad Development Team 16:40-16:45 Closing & Adjourn 今年維持歷年TPUSER團的傳統,上午聽取簡報,下午與ThinkPad開發團隊成員會談。全程簡報與會談時間均以英文溝通,也歡迎會日語的朋友直接以日語發問、溝通。本次與開發團隊會談的主題環繞在「ThinkPad Classic」,歡迎對於開發中的ThinkPad Classic有任何想法、期許,想直接跟開發團隊當面討論的網友一起加入。 ※PCDIY!玩家世界,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,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,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!
-
【ThinkPad Classic逆襲計畫】關於ThinkPad Classic第四階段線上調查結果
擔任Lenovo「Identity & Design」部門副總裁(Chief Design Officer,CDO)的David Hill,David Hil刊出了最新Blog文章「 」,公布了幾項第四階段的調查結果。 在電池續航力部分,大多數網友選擇了「9-10小時」,而且希望是能自行更換的電池,並非內建式電池。以目前的電池容量來估算,如果要維持9至10小時的續航力,6-cell電池搭配超低電壓版雙核心CPU已可滿足需求。如果ThinkPad Classic使用後置電池槽,還可以提供9-cell的長效電池,以增加續航力。倒是螢幕關闔機制的部分,傳統螢幕開關(Latch)以及現行無Latch設計的喜好度竟然在伯仲之間,看來原廠會很頭大。其實現行ThinkPad的某些設計也頗受網友歡迎,例如無Latch設計、背光鍵盤等,這些都是在傳統ThinkPad上看不到的。 由於每次的線上調查平均都有13000人參與,原廠收集到這麼大量的訊息回饋後,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整理與分析,並著手規劃ThinkPad Classic的規格與樣貌。雖然不確定是否會在本月公開相關資訊,但至少「Retro ThinkPad Project」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。David Hill表示,線上調查並未關閉,歡迎尚未表達意見的ThinkPad使用者上網投票,感謝大家的熱情與參與! ※PCDIY!玩家世界,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,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,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!
-
【ThinkPad Classic逆襲計畫】ThinkPad Classic第四階段線上調查盛大完結~! [Logo/小紅點/電池篇]
擔任Lenovo「Identity & Design」部門副總裁(Chief Design Officer,CDO)的David Hill,David Hill在7月31日刊出了最新一篇Blog文章「 」,同時也公布了最後第四階段的線上調查題目。David在本週的文章裡提到上週幾個關鍵的票選結果,站長條列如下: ●大家對於高效能(四核心)的偏好與雙核心平分秋色。 ●大家對於HDD Only的偏好度非常低,大多數網友都選擇SSD。 ●連接埠前五大排行如下: (01)USB 3.0 (02)全尺寸RJ45 (03)SD Card讀卡機 (04)USB Type C(理論上是USB 3.1) (05)全尺寸HDMI ●高達77.1%的網友選擇「不要光碟機」,僅有13.2%支持Ultrabay,支持內建式光碟機的票數更只有9.7%。 如果再結合前幾週的情報,可以進一步形塑出ThinkPad Classic的樣貌,可能會是一台具備13.3吋機身(類似X301大小),但配備14.1吋高解析度面板,同時主機取消了光碟機或是Ultrabay設計,然後至少會內建上述的前五大連接埠。如果照此方向設計,ThinkPad Classic有機會至少維持T450s的機身厚度,但如果要再更薄一點,就與本週的線上調查有關了,那就是大家所希望的電池續航力以及供電模式,這將決定主機內部是否需要保留空間給內建式鋰電池使用,還是採用外掛模式。第四階段(也是最後一次)的線上調查有許多精采的題目,歡迎網友踴躍填寫,調查網址: http://youropinioncounts.lenovo.com/s/34o9859/Survey4/ 站長也循例將第四階段各題內容與大家分享。 至於最後第三小題其實跟前兩題是連動的,因為第一個選項是「Power Bridge(2 batteries)」,能夠用到此機制的電池配置方式有兩種,一種是現在T450/X250所採用的,主機先內建一顆不可自行拆卸的鋰電池,然後搭配外掛的第二顆電池。另一種則是搭配Ultrabay的抽換式電池,至於主機是內建電池或是電池槽形式的外掛電池皆可。但由於大家對於Ultrabay接受度很低了,所以選擇「Power Bridge(2 batteries)」就等於接受內建式鋰電池。第二個選項則是單純的主機僅有一個電池槽,但也有可能是像X1 Carbon此類僅有一顆內建式鋰電池(無法自行更換),或是類似X230採單一電池槽形式,但可自行更換鋰電池。所以第三小題其實跟第二小題有密切關係。有趣的是原廠還開放「Other」選項讓網友自行填選。其實還有一種形式的電池,大家可能比較陌生,就是「底部擴充電池」,意指採用Docking Port並安裝於主機底部的高容量擴充電池,如果大家既想要兩顆都可自行更換的鋰電池,而不想使用內建鋰電池,便需要這種底部擴充電池。或是主機內建一顆鋰電池,加上電池槽可安裝第二顆電池,如果再加上底部擴充電池,就可同時使用三顆電池了,續航力應可超過24小時。 ●從主機後方延伸出來(類似X230的9-cell電池) ●從主機底部延伸出來(類似現在X250/T450的6-cell電池) ●維持主機大小一致(類似X301的6-cell電池) 前兩種設計會將電池擺在機身後段。第三種設計則是將電池擺在機身前段(Palmrest下方),最知名的設計就是X300-Series,提供標準電池(3-cell)以及長效電池(6-cell)兩種選擇。即使是6-cell電池,也頂多比3-cell厚一點而已,所以主機外觀上不會特別突出一塊。但這種做法通常會搭配方形cell,電量會比圓形cell低,不過好處是主機後方就可以空出許多空間給連接埠使用。 接著是請網友提供聯絡資訊,但屬於非必填欄位,有填寫的網友可能還有機會獲得邀請,原廠將進一步徵詢設計方面的意見回饋。無論是否填寫個人資料,請按下方的「SUBMIT」(送出)鈕已完成程序。 下個禮拜David Hill會將四次線上調查的結果進行重點整理,並告知大家目前「Retro ThinkPad Project」的進展。從八月開始將會是「ThinkPad Classic」邁向實機設計的關鍵月份,站長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參與,並對於「ThinkPad Classic」抱持著無比的熱情。 本站很榮幸於已獲得Yamato Lab通知,日方已同意本站於今年11月25日(週三)組團前往進行睽違三年的「Yamato Lab參訪行程」!今年站長組團的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為了「ThinkPad Classic」而去,因為光是線上投票有點隔靴搔癢呀(笑),所以等到原廠正式開放ThinkPad Classic預購(或羣募)活動之後,歡迎已參加ThinkPad Classic預購的網友一起到Yamato Lab,共同參與傳奇再現的此一歷史時刻! ※PCDIY!玩家世界,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,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,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!
-
【ThinkPad Classic逆襲計畫】ThinkPad Classic第三階段線上調查速報~! [CPU/RAM/儲存媒體/連接埠篇]
擔任Lenovo「Identity & Design」部門副總裁(Chief Design Officer,CDO)的David Hill,David Hill刊出的最新一篇Blog文章「 」,終於讓ThinkPad Classic有了更清楚的輪廓。David Hill揭露了幾項第二階段線上調查的結果,條列如下: ●ThinkLight與背光鍵盤的偏好比例竟然在伯仲之間(前者為50.6%,後者為49.4%),這讓David覺得非常棘手。因為七列鍵盤的傳統鍵帽彼此之間的間隙非常小,不利於透過LED背光照明。 ●Internet用的「下一頁、回前頁」兩個功能鍵的喜好程度也是旗鼓相當,但這點比較好辦,可以保留這兩個按鍵,但使用者可以關閉或是設定成其他功能使用。 ●大家對於藍色的Enter鍵與專用的音量控制鍵,都呈現強烈喜好的結果 ●螢幕尺寸的部分,14.1吋是大贏家,囊括了41.7%的得票率,其次則是13.3″的25%。由於這兩種尺寸比例的得票率已高達66.7%,因此David提到,會採用13.3吋的主機框體,塞入14.1吋面板,也就是螢幕會使用「窄邊框」設計。(想到「X300-Series」的機身換裝14.1吋面板,就讓人興奮不已) ●在螢幕比例部分,16:10也獲得非常明顯的支持,此外過半比例的網友會選擇非常高的解析度,站長推測至少是2K以上了。 ●大家反應熱烈的LED指示燈部分,前三名是AC充電指示燈、大寫(Caps Lock)指示燈以及電池狀態指示燈。(好在沒有背蓋上的ThinkPad發光紅點) 綜合以上的資訊,或許可以推測出ThinkPad Classic將有可能是一台13.3吋機身,搭載14.1吋面板的窄螢幕邊框主機。但眼前的現況卻是14.1吋的16:10面板難尋,反而是13.3吋面板已經有16:10規格,而且解析度高達2560×1600。所以ThinkPad Classic的螢幕可能有下列三種可能: ●直接採用14.1吋但16:9的面板,或許大家會說,這樣比例就不是16:10呀,但至少市場上已經有提供QHD(2560×1440)解析度的IPS面板。 ●仿效Macbook Pro,使用13.3吋的16:10面板,這塊就是2560×1600且16:10的IPS面板,雖然不是14.1吋,至少能滿足16:10以及2K高解析度這兩項要素。如果採用此項選擇,幾乎可以重新打造新世代的X300-Series了。 ●好吧,如果真的要「究極」的14.1吋,同時符合「2K以上解析度」、「16:10比例」、「IPS/VA超廣角技術」,那就必須去找面板廠量身訂做了,但光靠ThinkPad Classic的銷售量是很難支撐的,勢必得找次世代的T460s、X1c第四代一起來共襄盛舉才行。但這卻是三種可能性中難度最高的。 接下來David Hill也公布了第三階段的線上調查: http://youropinioncounts.lenovo.com/s/98rtj45/Retro/S3/,本次的調查終於問到內部重要元件甚至攸關機構設計的關鍵問題,如果說第二階段的調查結果將會決定主機的長度與寬度,那第三階段的調查結果將會決定主機的厚度。站長逐題說明如下: 站長相信會有很多網友想建議安裝三個USB 3.0,大家可以參考一下T410的兩側特寫,好好地思考一下,假設要保留傳統硬碟槽的話,那三個USB 3.0埠該如何安放呢?是否願意接受T410這樣的機身厚度?還是取消硬碟槽,或是取消Ultrabay,讓多出來的空間可以讓USB 3.0埠採水平方式擺放呢? 在第07題的選項中,也特別問到網友比較偏好傳統的機械式底座(Mechanical Dock,接頭位於主機底部),還是想用OneLink Dock(接頭位於機體側邊)。 接著是請網友提供聯絡資訊,但屬於非必填欄位,有填寫的網友可能還有機會獲得邀請,原廠將進一步徵詢設計方面的意見回饋。無論是否填寫個人資料,請按下方的「SUBMIT」(送出)鈕已完成程序。 David Hill將展開第四波線上調查,之前炒得沸沸揚揚的彩色ThinkPad Logo大概會被拿來檢討吧,請大家本週記得上網投票,選出您最希望看到的ThinkPad Classic各項內部機能與連接埠,感謝! ※PCDIY!玩家世界,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,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,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!
-
【ThinkPad Classic逆襲計畫】ThinkPad Classic第二階段線上調查來了~! [鍵盤與螢幕篇]
經過一個禮拜的殷切期待,擔任Lenovo「Identity & Design」部門副總裁(Chief Design Officer,CDO)的David Hill,David Hill最新發布了ThinkPad Classic第二階段的線上調查! ,也揭露了第一階段的某些調查結果,例如有高達80.3%的網友支持七列鍵盤;在最喜歡的歷代ThinkPad中,T60、 X220、 X300與 X1都有相當高的得票率。由於鍵盤相關的議題不斷發酵,因此第二階段的線上調查仍有許多題目與鍵盤有關,同時也開始徵詢大家對於螢幕尺寸、比例的看法。 站長簡述第二階段的題目,並請網友踴躍上網回覆~! 本項調查提供了三種選項: (01)七列鍵盤,有提供「下一頁」、「回上一頁」功能鍵 (02)七列鍵盤,沒有提供這兩個功能鍵 (03)六列鍵盤,沒有提供這兩個功能鍵 接著是請網友提供聯絡資訊,但屬於非必填欄位,有填寫的網友可能還有機會獲得邀請,原廠將進一步徵詢設計方面的意見回饋。無論是否填寫個人資料,請按下方的「SUBMIT」(送出)鈕已完成程序。 下禮拜David Hill將展開第三波線上調查,既然螢幕尺寸跟比例都敢問了,站長不排除連CPU偏好幾核心都會問。只是很多網友最關心的可能是Hinge(螢幕轉軸)何時開放詢問吧(笑),因為這將是下沉式 vs. 傳統式之爭。期待下週的線上調查~! ※PCDIY!玩家世界,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,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,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!
最多人點閱
- 宅男修電腦,情聖床上搞。好人當工具,壞人當陽具。電腦修的好,好人做到老!
- 震撼,被嫌史上最吵防毒軟體》業主請求協助刪除360安全衛士,以毒攻毒這哪招?
-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實測開箱,M.2 SSD版本的改裝挑戰!
- 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960GB實測開箱,ThinkPad實機檢驗相容性與戰鬥力!
- 邁向家用10GbE網路,洋垃圾Intel 10GbE網路卡X540T1玩家實戰!
- 日本LTE預付卡上網心得分享,「NEC Aterm MR04LN」4G隨身分享器實測!
- ThinkStation P300 SFF簡測感想,迷你工作站的經典之作!
- Windows 7在2020/1/14終止支援了,您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?
- ThinkPad USB 3.0 Pro Dock、Ultra Dock船塢簡測,聯想筆電升級擴充的神兵利器!
- 【ThinkPad Classic逆襲計畫】王道歸來! ThinkPad經典機型徵求全球愛用者心聲!
- 超強寶可夢培育計畫、朝著寶可夢大師出發吧!feat 《精靈寶可夢劍/盾》 (寶可夢數值篇)
- 保固貼紙撕毀無效?FTC:觸法!撕毀仍必須提供保固…